陈启宇:疫情推动了全球医药创新的步伐
2020年11月27日,由中国社科院指导、《中国经营报》主办的“大变局 新使命” 2020中国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复星国际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出席峰会并作主题演讲。
以下为文字实录:
当前,中国的医药创新,或者说中国的医药产业应该是万众瞩目的,有几个大的背景。第一,过去的20年,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吸引了众多资本的追逐和方方面面的眼球。现在中国企业高价值成长的赛道正向医药创新切换。第二,疫情下,全球对医药创新寄予厚望。第三,集采,在医药创新的道路上感觉还是压力不小。我们就在这样多种的因素下,一起来看看疫情之下,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
疫情推动全球医药创新步伐
疫情大幅度推动了全球医药创新的步伐,我们可以看到,如何对大型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管控、预防,全球有很多实践。事实证明,中国的一整套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在这个背景下,也催生了快速检测、紧急治疗、药物开发等方方面面的发展。
比方说,核酸检测试剂在疫情之下是以周为单位研发诞生。而疫苗,面对这样重大的疫情,正以全球前所未有的速度,五大技术路线同步推进。特别是核酸疫苗在这次的全球疫情下得到了技术体系的全面验证。差不多在6~12个月的周期里面,完成了整个的研发和上市的进程。这个是创造纪录的。有效的治疗药物,综合抗体类的药物现在正在加紧研发,也促进了抗病毒药物研发的推进,整个技术法规在不断进步。比方说,最近我们国家出台了药品附条件批准上市有关审批的新的法规,也是对疫苗快速上市的保驾护航,包括全球的协同、协作。
所以,在疫情方面,应该说是极大地推进了全球的技术进步、法规进步和联动合作。在全球合作开发基于mRNA技术的新冠核酸疫苗,包括我们国家的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其实都在全球合作的大框架下完成。
复星医药在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2020年1月24日当天确定在全球去寻求新冠疫苗的技术产品,我们以前没有自己的技术储备,来不及做,很快我们有幸在全球诸多的新疫苗技术的公司中间跟德国的BioNTech在最短的时间达成了协议。
在这中间我们也意识到,面对这样一个新的疫情,新的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我们也不否认,传统技术依然会发挥它的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像核酸疫苗这样的一个新技术取得突破,也是人类公共卫生健康的重大事件。因为在这个技术平台上,将来全人类去应对大型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就有了一个非常好的、经过验证的成熟的技术平台和与之相匹配的法规体系。
当前疫苗的进展,美国数据都宣布了,两家mRNA核酸疫苗企业有效率都超过了90%以上,其中基于德国BioNTech的mRNA技术平台开发的新冠疫苗有效率达95%。大家还在拭目以待,包括阿斯利康的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包括国内的灭活疫苗,最终出来的有效率。但无论怎么说,哪怕70%以上,有效率就已经非常好了。
所以,现在美国、欧洲、中国都已经进入到审批的最后冲刺阶段,希望在比较短的时间里面能够有实际批准的疫苗上市。我看到最近一个数据,现在在待审批,或者说是处在临床后期阶段的疫苗企业全球明年产能的预计,未经证实,大约是70亿剂,也就是可以覆盖35亿人口。所以这一点上,全球资源调动起来,还是很有战斗力,很有保障的,这就深度影响着下一阶段全球经济的走势。
中国医药创新:与全球化不能分割
我再汇报一下中国的医药创新进化路径的一些思考。中国的创新从左下角在往右上角快速地进化。但是很快在政策的催生之下,中国的一批创新企业快速发展,大家快速地向右上方走,因为中国企业的创新,中国企业的创新力度和热情以及资本的强度太强了,所以左下角的赛道,创新模式一下子就拥堵了,中国企业是在这样一种快速积累爆发式的创新下面往右上角跑,模式非常多。
其实大家现在都在争夺新的技术平台和新的靶点领域的创新机会。应该说,在全球医药创新这个探险的大阵营里面,我觉得中国企业正在成为最富有创新探索精神、最富有冒险精神的,并且是有很强的科学依据的一支主力部队。
现在中国的医药创新在全球来看,应该说已经坐稳了老二的位置。如果再假以时日,我们跟美国创新能力追平也是有可能的。中国在这个领域大量投入,特别是国家的改革步伐加快。医保局的集采政策有两面性、是双刃剑,一面是对医药产业的压力,一面是对创新极具推动力,不创新就没有活路。所以,中国的创新很快地从1.0、2.0到3.0,现在其实是三个版本同步推进。
我们看到在资本的催生下,香港市场、科创板市场,马上深圳的创业板市场也要开放,再加上纳斯达克还是向中国开放的,所以我们中国的创新企业有四个资本市场的支撑。我们现在融资融钱没有问题,市场上的创新公司也快速分化,有像百济这样马上就两三百亿美元市值的,也有创新药企业辛辛苦苦做的,做了二三十亿元市值的也有,这个中间就见仁见智了,但是不管怎么说,中国创新企业都在非常努力积极地前行。
我们还是要重视中国企业创新为了什么,中国企业创新现阶段主要任务一定是先聚焦中国,中国的临床需求。所以,我们还是要从临床需求的近端去看解决什么问题,比如肿瘤的治疗。复星有一句话,叫高质量、可负担的创新,这个中间最重要的是可负担,是要让我们的国家,让我们的民众、患者可负担,同时要平衡创新的成本。
所以,今天大家看到医保局推动集采之外,创新药的谈判也是很残酷的,但我们还是要想办法生存下来,活下来,我们要放眼全球市场。所以,创新这个话题上,为什么创新和全球化是不能分割的,我们如果在中国的市场上经历了极致的低成本创新、高质量要求这样一个市场需求,我们又嫁接全球标准,我觉得我们是有资源的,有能力进入全球市场,到全球市场去变现。这个道理无论百济也好、复星也好、恒瑞也好,大家都在实践,包括信达也好,我们都有产品,在中国市场研发的许可License out给那些全球一线的大制药企业。这个是我们在创新上积淀的一个变现,而且未来这个趋势会越来越大。我相信大量的全球一线创新药企会到中国来寻求他们所需要的产品和技术。
产品和技术领域发展,我们还是要有一个全球化的策略,细的我就不讲了。还是有很多新的领域。比方说,人工智能怎么介入新药开发,再比方说,基因编辑的技术怎么能够快速地进入到治疗临床,怎么能够像mRNA这样的技术在这次疫情之下快速催生,除了疫苗还有很多领域,像肿瘤治疗等等领域,它还会突进。像CAR-T细胞怎么从血液瘤走向实体瘤,像双抗、多抗怎么发展,还有ADC,最近ADC又取得了突破式的进展。所以,在我们前面,我觉得新技术平台带给我们的前景还是一片光明。在这个中间,我们要用全球的网络去实现,我们要嫁接好中国、美国、欧洲这个全球创新的三级平台,来获得全球的高潜力的大的技术平台。
左手抓创新,右手打造技术平台
我们还是讲讲复星医药创新的核心理念,还是两手:一手关注提升临床价值的创新机会,我们要看最大的价值观。另外一手,还是要打造核心、领先的技术平台,还是要通过各种先进的技术平台的打造,把创新药的成果做出来。全球化也是我们不遗余力地在推动的,11月20日我们在印度,三年前收购的注射剂企业Gland Pharma在印度上市,非常成功,市值达到30多亿美元,上市之后也有不错的涨幅,我觉得也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发展中的一个标志。
当然我们在美国等地研发中心的布局也在助力国内的创新研发,我们形成了一套美国旧金山和上海、重庆三地的跨中美两国的创新研发的联动机制,24小时开发,既接触前沿科技,又紧贴中国的临床需求。并且不断地去开发多元的科学技术平台,这里面主要还是自主研发和全球合作,内部创新、BD、VC孵化等等,多个模式的并举。所以,在这样的体系下面,我们同时可以去运行操作更多的,如10多个新的技术平台,希望能够有更完善、更好的产品管线出来,助力医药企业的创新发展。